《宁波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印发:将宁波打造为全国领先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2021-12-29 阅读量:473 来源:机智网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具有成长性好、带动性强、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等特征,是当今全球范围内最具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硬件、软件、服务等核心技术体系加速重构,智能化正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使电子信息制造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基础较好,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抓住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本规划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示范省建设方案》、《浙江省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宁波市关于实施“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的意见》、《宁波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宁波市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链培育方案》、《宁波市光学电子产业链培育方案》等为依据,规划范围为宁波市域,规划期为2021-2025年。

  一、现状基础

  1、

  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615.3亿元,同比增长9.4%,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4.6%,较2015年的1616亿元提高了近千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2%。2020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利税总额和出口交货值分别达2675.8亿元、238.1亿元和898亿元,较2016年增长67%、75.8%和32%。其中,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1%,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出口增速5.9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比重31.4%,占全市工业出口近三成。

  2、

  新一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我市通过积极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结构调整、特色小镇建设、新动能培育和大项目建设等措施,基本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光学电子、智能终端、电子材料、新型元器件等为特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光学电子领域,车载镜头、手机摄像模组、手机光学镜头产量分别居全球第一、全球第二、国内第一。集成电路领域,形成从半导体材料、设备、设计、制造、封测等完整产业链,建成了国内唯一量产化的自主可控高压模拟及射频集成电路特种工艺生产线,ArF光刻胶产品成为国内第一款通过产品验证的国产ArF光刻胶。中高端产品优化升级步伐加快,2020年全市共生产手机1405万部,集成电路39.4亿片,半导体分立器件1121.5亿只,电子级单晶硅26万公斤。

  3、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20年,全行业完成研发费用94.4亿元,同比增长14.1%,是2015年研发费用支出的2.5倍;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达到3.5%,较2015年提升近1个百分点。全市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新产品产值1159.6亿元,同比增长4.4%,新产品产值率达50.7%,较2015年提升了8个百分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中芯宁波首颗600V高压BCD芯片成功打破美国、日本的长期垄断;中电化合物半导体自产处延片顺利通过客户MOS流片验证,各项良率指标及性能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激智科技的“液晶显示用无保护膜棱镜型光学增亮膜”(T/ZZB 1939—2020)浙江标准,填补了国际相关产品行业标准的空白;金瑞泓科技承担的“8英寸硅片研发与产业化及12英寸硅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顺利通过国家O2专项验收。

  4、

  重点企业快速成长

  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企业规模持续扩大,龙头骨干企业对行业的核心支撑作用、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目前,全市拥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上市企业12家,工业总产值超百亿元3家,超50亿元3家,超10亿元23家。舜宇集团,东方日升、公牛集团、方太集团、均胜集团等5家企业入选2020年电子信息全国百强企业名单;金瑞泓、康强电子、江丰电子入选2020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十强企业;舜宇光电信息(手机摄像模组)、激智科技(液晶显示模组)等17家企业成功入围国家级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或产品)。2020年省电子信息产业百家重点企业评选中,5家企业入选营业收入前30家企业名单;5家企业入选电子信息出口20家重点企业名单;7家企业入选省电子信息50家成长性特色企业名单。

  5、

  产业集聚成效初显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若干细分行业领域特色产业集群。光学电子产业,已在余姚市形成百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50亿级的产业规模,在国家高新区、杭州湾新区集聚了一批龙头企业。集成电路产业,全市已有60多家重点企业,在北仑区、鄞州区、前湾新区形成了明显的集聚效应。传感器产业,已在江北区形成了50亿级的产业规模,集聚骨干企业40多家。光电膜产业,已形成了20亿元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建成了江北区膜幻动力小镇。

  “十三五”以来,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在产业规模、提质增效、集聚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企业规模与竞争力有待提升。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规上企业千余家,但规模偏小、影响力不足等问题还具有普遍性,在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和竞争力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关键核心技术薄弱与人才储备不足。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虽有了明显提升,但关键核心技术依然薄弱,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依赖进口,整体控制能力较弱。同时,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紧缺、专业技术团队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产业细分领域分散且相互支撑较弱。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细分领域众多,覆盖范围很广,但产业过于分散,特色不鲜明。同时,各领域之间、各领域内部配套能力较差,对其他产业渗透力、带动性不强。

  二、总体要求

  1、

  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发挥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聚焦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深入实施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关键技术突破、智能技术应用、市场主体培育、区域深度协同、产业环境优化等六大任务,谋划建设一批重大创新项目,提高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和龙头骨干企业综合实力,加快推动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集群化、国际化和品牌化发展,培育打造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2、

  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驱动。

  强化创新引领的核心作用,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完善创新政策、环境,提升电子信息制造业创新活跃度和创新能力,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2)坚持融合发展。

  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进硬件与软件一体化发展,积极开发新型智能产品,推进传统产品智能化升级,推广智能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

  (3)坚持引培结合。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企业创新发展和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产业发展、与本地企业协同度较高的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高成长企业。

  (4)坚持优化布局。

  结合产业基础,打造重点产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资金、人才、创新平台等要素、政策向重点园区集中,提升园区内企业协同配套能力。

  3、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宁波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明显提升,成为宁波数字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能级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宁波成为全国领先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地。

  产业规模大幅增长。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含总部经济、规上企业、规下企业),年均增速14%。重点细分领域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光学电子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智能电子产品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企业培育成效显著。千亿级企业达到2家,百亿级企业超过6家,30亿级企业超过10家,十亿级企业超过50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或产品)力争达到15家,形成产业链完整、规模效应明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

  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一批高质量创新载体,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5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新产品产值达到2500亿元以上。

  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建成余姚市、北仑区(含保税区)、杭州湾新区三大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建设一批集成电路、光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特色产业园,产业集聚程度明显提升。

  三、发展重点

  1、

  集成电路

  加快以行业应用为导向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夯实集成电路材料国内优势地位,突出特色工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带动封装测试等配套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1)加速提升芯片设计服务能力。

  围绕汽车电子、智能家居、智能感知和工业自动化等重点领域,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加快开发数字音视频、智能监控、射频识别、汽车音视频/信息终端、车身控制及发动机控制用高可靠性微控制器等芯片。

  (2)突出发展特色工艺芯片制造与设备。

  加强大功率半导体模块生产,推动IGBT等先导科技领域产品向集成化、功率化、模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引进培育一批BCD模拟工艺、高压驱动工艺、微机电系统(MEMS)工艺、高功率IGBT和MOSFET工艺、射频电路等特色工艺生产线;积极开展第三代半导体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外延设备、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涂胶显影设备、离子注入设备、CMP设备、电镀设备、引线键合机、测试机、线割分割器等集成电路制造、封测设备,探索发展光刻机、刻蚀机等高端集成电路专用设备,提升我市集成电路专用设备生产企业的国产化能力和水平。

  (3)提升发展封装测试与基础材料。

  加快突破大面积倒装芯片球阵列封装技术和双芯片封装、三维系统级封装(3D SIP)、多元件集成电路(MCO)等多芯片封装技术,大力发展射频模组、5G模组封装测试,加快推进显示芯片测试、检测、封装等生产线建设。大力发展集成电路靶材、基材、专用抛光液、专用清洗液、专用气体等电子材料细分产品,积极开发光刻胶、大尺寸硅片等关键材料,进一步扩大半导体硅材料、化合物材料、人工晶体材料、引线框架、溅射靶材等集成电路基础材料的优势地位。

  2、

  光学电子

  瞄准光学电子技术及产业发展前沿,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打通“光学材料—光学元器件—光学仪器整机”的产业链。

  (1)做大做强光学成像和显示器件。

  加快突破相位检测自动对焦(PDAF)、双摄像头、激光对焦、红外对焦等前沿成像技术,推进摄像模组向多功能一体化方向发展。积极布局攻关新型显示技术,发展新一代硅上液晶显示器件、柔性电子器件、OLED、MINILED和石墨烯、金属网格等新型触控材料,加快推进高世代氧化物TFT背板生产线建设。

  (2)培育发展光学整机仪器制造。

  面向工农业生产、科学实验、医疗健康等领域应用需求,加快推动光学整机仪器设备的开发生产,重点研发高分辨荧光显微成像仪、X光血管成像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3D成像仪等医疗用光学精密仪器设备,开发激光电视、激光投影机、激光微型投影等产品,推动整机仪器向小型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3)积极布局光通讯产业。

  巩固光纤光缆等基础优势,提升发展光主动元件、光收发模块、光纤同轴混合网(HFC)设备,培育发展可调谐激光器、光路由器等新型产品,加快发展5G射频前端模组、小型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可调谐激光器等核心产品,逐步拓展产业链条。

  (4)巩固提升光电信息材料。

  发挥光学薄膜特色优势,加快发展液晶显示用扩散膜、增亮膜、反射膜、保护膜等面板膜材,不断拓展隔热、特种胶带、光伏等多种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功能薄膜产品。

  3、

  汽车电子

  结合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强化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汽车控制系统等新型智能化电子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汽车电子产业基地。

  (1)突出发展车用芯片。

  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应用等各个产业关键环节,进一步放大IGBT功率模块、电子控制单元(ECU)、车载镜头的产品优势,提升汽车级微控制器芯片(MCU)、车联网V2X通讯芯片、汽车电池管理控制芯片等汽车电子高端芯片的技术水平,重点突破SiC功率模块、电池组监视器芯片、电源芯片、车用图像传感芯片等关键核心部件。

  (2)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部件、模组和器件。

  重点突破汽车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自适应巡航、安全驾驶等重点技术,发展无人驾驶汽车动力电机、北斗导航定位仪、通讯终端、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汽车电子产品,推动整车与关键核心部件、软件系统的联动发展。

  (3)加快发展车载中控系统。

  加强对车载导航娱乐信息系统模块化设计和布局,整合音视频、导航运用、网络传输、人机交互等模块功能,积极开发具备高科技含量和更好用户体验功能的系统集成化产品。加快发展通讯终端、人机交互、激光雷达、综合影音、导航定位等智能车载产品。提升发展高清显示屏、多功能触摸屏、车身控制器等相关产品。

  (4)大力发展动力电池系统。

  加快突破车用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MS)、充配电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布局汽车无线充电、快速充电、全固态电池等领域,推动固态锂电池核心材料、高比能固态锂电池电芯及模块全套工艺开发和产品升级。

  4、

  智能电子产品

  依托宁波制造业优势,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融合应用,积极发展智能电子产品。

  (1)重点发展智能信息终端。

  优化壮大智能手机产业,推动手机操作系统、屏幕、摄像头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高端智能手机。创新发展智能手表/手环、智能眼镜、智能语音耳机、骨传导喇叭/麦克风、智能睡眠仪等智能可穿戴产品。突破发展VR/AR设备,重点发展数据手套、触觉反馈设备、动作捕捉设备、一体机、头盔、全景相机等设备。巩固提升新型通信和计算机设备,发展智能微型数据中心单体机及多联机等绿色数据中心典型应用产品,加快布局小型超算服务器。

  (2)突出发展智能仪器仪表。

  加快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提升企业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方案解决能力,重点发展NB-IOT智能电表/水表、环境噪声监测仪器、机动车尾气遥测装置、医疗电子设备等;突破外诊断仪器、磁共振设备、电子切片扫描仪、医用便携设备等医用电子设备;加快发展智能电子秤、便携或穿戴式远程监控监护设备、家用理疗康复设备、智能睡眠仪等产品,推动电子仪器仪表向数字化、微型化、可穿戴、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3)提升发展智能光伏。

  研制具有智能控制关断、实时监测运行、消除热斑等功能的智能光伏组件,发展集电力变换、远程控制、数据采集、在线分析等于一体的智能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储能系统以及适用于智能光伏系统的高效电力电子器件等关键部件。大力推动光伏产品与消费电子、户外产品、交通运输等领域结合,加快研发设计一批太阳能充电包、太阳能无人机、快装电站等移动产品。

  (4)突破发展智能安防设备。

  以智能化、高端化为导向,积极推动安防电子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发智能化可编程远程控制保险柜、指纹识别/视网膜识别/语音识别保险柜、智能燃气报警器、智能警用报警器、智能防盗报警器、智能消防机器人等产品。

  (5)特色发展海洋电子设备。

  推动船舶(海工)通信导航系列产品向中高端发展,发展船用导航雷达、避碰雷达、电子海图、ibs综合船桥系统等系统及相关仪器仪表,开发低成本的海事卫星电话、对讲机、通信发射机、基站等通信设备,加快发展ais搜救应答器、应急无线示位标、探测无人艇、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回声测深仪、水下机器人等海洋探测专用设备。

  四、空间布局

  1、

  打造集成电路“一链四区”

  推进和完善集成电路“一链四区”产业布局,突出鄞州、北仑、前湾新区和镇海区特色,重点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装备研发、特色工艺制造及配套产业竞争力。深化鄞州产业集聚区建设,依托微电子创新产业园、芯系产业园等,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加快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基地等特色功能园区建设。深化北仑产业集聚区建设,以芯港小镇为载体,突出特色工艺制造与材料配套功能,全力打造集芯片制造、研发创新、创智服务、乐活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科技文创小镇。加快建设前湾新区产业集聚区,以中意宁波生态园、杭州湾数字经济产业园为载体,重点建设先进封装测试、第三代半导体、设备及零部件和材料产业高地。谋划镇海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模组制造、化合物半导体、专用装备及应用,初步构建“零部件-装备-制造-应用”的产业体系。

  2、

  构建光学电子“四区一带”

  充分发挥宁波光学电子产业的基础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加强产业链培育和项目招引,加速构建以保税区光学显示、余姚光学成像、江北光学薄膜、鄞州光电芯片、甬江科创大走廊光电材料与器件为主体的“四区一带”产业布局,集中提升光学成像模组、光学传感器、光通信芯片、光学薄膜等领域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构建以光学显示、光学成像、光通讯为主攻方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光学电子产业基地。

  3、

  强化汽车电子“一园引领”

  推进前湾智能汽车产业园引领带动作用,聚焦MCU、ECU、SiC模块、汽车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围绕吉利、大众等整车企业,引进动力系统、电子系统、转向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及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汽配项目,促进汽车电子相关企业集聚,打造大中小协同发展的汽车电子产业体系,以智能化为特色打造成为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基地。依托高新区软件及工业互联网产业园、鄞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宁海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海曙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等园区,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系统、新能源汽车“三电”、智能传感器、动力系统等关键核心高端零部件和汽车底盘系统、智能车灯、自动变速器等特色产品,打造多点联动汽车电子特色发展趋势。

  4、

  建设“多点联动”智能电子产品核心区

  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优势,在国家高新区、奉化智能终端产业园、鄞州智能家电产业园、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宁海光伏新能源产业园,重点发展智能手机终端、手持智能终端、智能家电、智能可穿戴、智能仪器仪表、智能光伏组件等产品,加大产业招商力度,形成技术先进、产品丰富、企业集聚、配套齐全的制造业创新高地。

  五、主要任务

  1、

  强化标志性产业链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加快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着力建设完善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标志性产业链,以打造标志性企业、项目、技术为目标,通过强链补链延链建设,打通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应用转化等重点环节,加快形成产业链联动机制,积极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专用设备-材料-行业应用”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链,以及“光学材料、基础件-光电器件、模组-下游应用”为核心的光学电子产业链。围绕浙江省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智能家居等产业链,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引导本地企业与省内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打造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共同体。

  专栏1  打造标志性产业链

  打造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链:发挥宁波集成电路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应用生态良好的优势,集中发展第三代半导体、IGBT、模拟及数模混合电路、MEMS等特色工艺集成电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集聚高端人才、资本要素,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形成“集成电路材料—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专用设备—行业应用”的特色工艺集成电路产业链。强链环节,大力推动集成电路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与应用,积极发展集成电路加工材料和封测材料,推动信号链产品及电源管理类产品等模拟芯片工艺和技术提升,加大制造和封测环节投资力度。补链环节,提升集成电路芯片设计能力,重点开发集成电路专用关键材料,引进培育半导体材料,加强晶圆制造设备及封装设备布局。延链环节,推动集成电路在下游应用的拓展和垂直整合,强化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开发与系统集成,打造可快速带动产业增长的关键应用场景。

  打造光学电子产业链:聚焦光学成像、光学薄膜、光学显示和光学传感四大领域,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形成“光学材料、基础件—光电器件、模组—下游应用”为核心的光学电子产业链。强链环节,做大做强光学薄膜、光学功能膜、光学镜片等光学材料,强化智能终端摄像模组优势地位,培育发展有源、无源光电芯片等光通信领域核心环节,推动光学电子产品升级。补链环节,大力发展高端显示膜、高性能光学镜片等高端光学材料,积极布局新一代光电材料,全力发展摄像模组电子元器件、图像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光电元器件,积极引进光学显示背光模组配套企业,加速推进激光显示技术的广泛应用。延链环节,拓展光学成像产品在医疗、军事、科研等领域的应用,推动整机仪器小型化、智能化,推动LED、Mini-LED等面板显示技术向智能穿戴、VR/AR及大尺寸显示领域延伸,加快光电芯片、光通信模块、光通信设备等产品的国产化替代。引进培育Micro-LED产业化项目,推动新一代显示技术实现突破。

  (2)加强产业链风险防控。

  动态开展产业链关键技术产品断链断供风险排摸,梳理建立企业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和需要政府协调解决问题清单。根据清单,综合技术难易程度、技术依赖性等多种因素,实施风险分级、分类处置管理,持续动态跟踪调整清单。针对突发疫情、贸易摩擦和国际竞争等因素造成的单一依赖断供风险,健全进口替代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对目前未有替代品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和生产设备储备,支持企业加快建立关键配套供应商备份库,开展同准备份、降准备份。

  (3)提升产业链协同发展。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强链护链作用,鼓励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链共同体,提高产业链主导能力,供应链畅通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优化产业链企业分工与协同,紧密对接前沿市场需求。推进群芯微电子、中控微电子、盈凯电子等芯片、解决方案供应商与智能家电企业对接。利用我市智能家电、汽车电子等后端应用优势带动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等企业发展。推进“芯—机”联动和深度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我市的数字安防、智能电视、平板显示等领域整机企业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展合作,逐步构建上下游协同的产业链安全和供给保障能力,形成龙头企业引领和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1)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编制电子信息制造业关键技术发展路线图,集中力量开展一批重大项目攻关。重点强化核心基础元器件研发创新能力,全力攻克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等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加强先进基础工艺积累及新材料开发。重点突破虚拟现实、机器视觉、新型人机交互等终端新技术,支撑智能硬件、智能汽车、高端存储设备、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等加快发展。推进互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等新技术与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融合发展,促进细分产业在架构、工艺、材料等方面的颠覆性技术创新。

  专栏2  技术创新能力跃升

  组织开展重大科技任务攻关计划,聚焦动力电池及电池系统、高性能电机及电控、智能器件、先进半导体芯片、高性能电机、高性能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性研究,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开发出样机或样品,能为后续的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加强对各项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大力开发新产品新服务,建设一批具有典型性的产业示范工程。

  到2025年,攻克10-15项对电子行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影响力、带动性强的核心技术及共性技术,开发20个以上具有标志性、品牌影响力的高端新产品。

  (2)建设一流产业创新平台。

  围绕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充分利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国科大宁波材料工程学院、西工大宁波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研究院资源,形成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集群。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在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智能家电等领域新筹建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级,争创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等。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探索运营模式创新,依托自有专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项目合作等形式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多元主体,积极开展委托研发或共同研发,建立协作创新共同体,带动行业共同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谋划创建宁波市集成电路材料测试服务平台、芯创智宁波测试中心、宁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MEMS代工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依托院士团队资源以及浙大宁波理工、复旦、哈工大、西北工大等高校基础研究和人才优势,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专栏3  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所。研究所主攻复合材料制造与装备、功能器件制造与系统、精密制造工艺与系统、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制造信息技术等五大方向。

  上海交大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院将优先建设与电子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工智能研发公用计算平台、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平台、智能驾驶与无人系统创新中心、智能传感器前沿技术实验室等重点平台。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研究院包含信息所、制造所等与电子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院所。其中,信息所聚焦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等;制造所聚焦传感器基础器件、信号采集、无线通信、机器人应用、仪器仪表等。

  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研究院聚焦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引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转化一批高科技成果、催生一批高科技项目,并建设无人机系统、空天动力技术、柔性电子、智能传感芯片等4个科技创新中心。

  宁波李泽湘教授团队“两院一园”。李泽湘教授团队“两院一园”包括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宁波智能技术学院和清水湾(宁波)智能产业园,主要推动和开展芯片研究、运动控制、机器人等重点领域资源集聚、企业孵化、人才培育。

  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领衔浙江大学博士团队组建,主要从事智能成型装备、智能模具、智能成型技术、成型制造大数据等四大领域关键技术研发与供给。

  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负责建设运营中科院计算所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智能芯片、软件研制与测试平台”建设项目,专注物端智能芯片、物端智能平台、智能制造服务等领域。

  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由褚健教授团队牵头建成,聚焦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起到关键作用的工业操作系统、工业控制安全和控制芯片等三大产业。

  吉利汽车研究院。研究院在智能驾驶领域,设有专门研发部门,重点开展雷达系统、视觉及控制系统、功能开发、功能安全开发等,正在开展L3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研究。

  中科宁波(北仑)系统工程应用研究院。开展微电子学与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咨询。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工艺技术、封装技术、测试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制、小批量试制和技术服务;功率器件、传感器件等产品研制、小批量试制和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及知识产权共享服务等。

  宁波市集成电路材料测试服务平台。以杨德仁院士牵头,平台将采用“产业+科技”的新型模式,联合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研究院、宁波集成电路材料龙头企业、长三角电子信息材料企业等高校及企业力量,搭建三大平台功能:集成电路材料测试平台、集成电路材料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平台、集成电路材料专业人才培养平台。

  宁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以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牵头,联合中电化合物共同组建,聚焦SiC新型材料生长技术与缺陷表征、工艺开发、器件设计等。

  (3)引进培育多层次产业人才。

  集聚一批专业技术领军型人才,依托骨干企业、产业基地、重大科研或工程项目,重点引进集成电路、物联网、人工智能、VR/AR、5G等领域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高校集成电路设计、工艺、封测、材料、设备和软件等相关专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电子信息企业合作,加快推进示范性电子信息学院建设。加强宁波市集成电路产业(微电子)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重点开展应用型和专业研发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集成电路相关企业的岗位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挥微电子人才培养产教联盟、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作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扩大集成电路人才培养规模。

  3、

  强化智能技术应用,驱动传统领域转型

  (1)加快推进传统产品智能化转型。

  引导鼓励传统家电、水表/电表、电子元器件、LED照明、通信线缆等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深入嫁接智能技术,嵌入智能化模块,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智能化产品。强化创新设计能力,开发智能音箱、智能锁具、智能马桶盖等新型智能电子产品。

  专栏4  传统产品智能化转型工程

  1.电子元器件:加快突破一批微型化、高性能、高集成、智能化的新型电子元器件,提升本地化配套能力和水平。重点发展高端传感器,加快开发低功耗、高带宽、实时应用的智能传感设计技术,聚焦红外传感器、无线传感器、纳米传感器、MEMS传感器、仿生传感器、光纤传感器等新型智能传感器件。大力发展智能控制模块,加快研发生产高性能智能控制器、通用及专用变频器、高性能变频调速装置、智能线路板、继电器等控制装置。

  2.LED照明:加快提升LED封装水平,发展芯片级封装、LED灯丝封装和集成化封装工艺,巩固和提高LED封装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加快推进LED照明产品创新升级,重点发展可互换LED光引擎技术、基于物联网平台的LED智能照明系统等高性能LED照明灯具,推动智能LED照明个性化定制。推动LED芯片-封装-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联动发展。

  3.通信线缆:加大电线电缆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夯实宁波在智能综合布线产品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开发一批国际领先、完整的端到端综合布线解决方案。加快发展超高压、特高压电缆,超导电缆,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轨道交通等特种电缆及新型电缆材料。加快研发工业与医疗、铁路、智能家居、高端消费电子相结合的数据线、网线、转换头等产品。

  4.智能家电家居:重点开展智能家电(家居)模块设计与系统集成,提升空调、厨电、净水设备、小家电、家庭影院设备等传统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发展面向家庭的服务机器人。

  (2)全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通过“平台+APPs”、“上云上平台”等模式实施数字化升级,提高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重点围绕光学电子、汽车电子、LED照明等重点领域,面向电子产品的封装、调理、测试等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控迫切需求,开发集成封装、调理和测试功能的智能生产线,开展集成创新,培育一批未来工厂/数字化车间;支持优势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新智造企业群体示范,推进数字化设计、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优化、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质量控制与溯源、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加快树立宁波电子信息制造行业智能制造先进标杆。到2025年,电子信息制造行业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达到80%以上,规上企业机器联网率达到60%以上,建设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智能工厂达到5个以上。

  (3)培育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

  重点面向智能硬件、家电家居、智能汽车、VR/AR等终端信息产品,以市场典型需求为导向,搭建协同制造平台、行业云平台、产业大数据平台等,建设产业大脑,梳理形成一批关键应用场景。依托家电产业大脑,鼓励建设一批智慧楼宇、智慧小区等智能家电(家居)终端应用场景,支持企业发展智能家电、智能家居产品。支持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和开发道路测试场景,以及基于VR的虚拟测试场景,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模拟环境。以手机、家电等电子信息终端制造业为切入口,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引导行业与商务和生活服务业等高端服务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价值。

  专栏5  关键应用场景建设

  1.家电产业大脑

  由余姚市牵头,慈溪和高新区联合共建,宁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联通宁波分公司、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等单位负责具体建设。重点是依托宁波家电工业互联网平台、余姚智能家电云平台、慈溪家电可信制造平台等三大已有平台,集成家电行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创新链,融合政府侧企业侧,通过家电行业生产操作系统和智能家电操作系统二个系统与家电企业形成低成本高可靠数据互动,建成家电行业全面可信可用的数据资源;依托已有的三个家电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行业精准数据以及数据价值服务为核心,构建可以支撑家电企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优化的应用生态,赋能N个家电企业,形成“1+2+3+N”的智能家电行业产业大脑,推动家电产业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努力打造全球家电行业数字变革高地。到2025年底前,全面建设完成智能家电产业大脑,构智能建家电产业链数据中心;形成智能家电产业大脑良性闭环。

  2.智能汽车应用场景

  加快5G网络试验试点,依托杭州湾等重点优势区域前瞻部署5G车联网建设,建设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小镇,推进智能网联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接车与云的车联网服务能力。整合网络运营商、设备提供商、研究院所等多方力量,形成智能网联汽车车内网、车际网和互联网互连标准。联合编制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加强技术标准基础研究和人机交互与共驾、智能网联汽车基础云控等核心技术攻关,支持5G车联网芯片、通信基站、路侧单元、车载终端等联网关键设备的研发与产业化,培育形成自主可控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4、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激发集群发展活力

  (1)培育“大优强”企业。

  围绕重点领域和标志性产业链,择优遴选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规模大、实力强、带动性大的大企业、大集团和未来营业收入有望突破千亿、五百亿、百亿和五十亿骨干企业,制定企业发展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一企一案”动态精准培育。支持“大优强”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及通过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实施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引导跨国大型企业将其境外公司的高端业务向宁波转移,在宁波增设研发及生产基地。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2)培育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

  围绕集成电路、光学电子、汽车电子、智能电子产品等重点领域,大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落实和完善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资金支持、信用担保、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初创型企业做大做强,按照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成长性等多维度培育标准,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优质电子信息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凤凰计划”,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股改和上市培育,推动优质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上市发展。

  (3)培育壮大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

  面向VR/AR、人工智能、5G、物联网、服务器等新兴产业领域,全力推动一批成长性好、创新力强、市场前景大的创新型电子信息中小企业上规模发展。围绕“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利用世界数字经济大会、中国机器人峰会、创客中国大赛、各类创新基金等载体,通过“云招商、云洽谈、云签约”等方式,积极引进一批电子信息创业创新团队。鼓励全国知名电子信息创新团队来甬设立工作基地。

  5、

  加强产业增量引培,构建开放协同生态

  (1)加快高端项目招引落地。

  建设专业招商平台,围绕重点招商区域,编制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重点产业链招商地图,瞄准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等国际国内先进地区,建立与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中央企业、独角兽企业、知名中介机构等高层联系渠道,分类制定招引方案。重点引进国内外领军企业、创新机构、创新人才等,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支持余姚市、北仑区、杭州湾新区等产业集聚度高的重点区域定期举办各类招商对接活动,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电子行业重点园区的区中园、一区多园等建设运营,加快形成一批以外资为主体的国际合作产业园。

  (2)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按照“竣工投产一批、在建一批、计划新开工一批、谋划储备一批”要求,加速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分类管理,密切跟进项目建设投产管理指标,加强项目推进工作服务前置,预先防范项目风险,加速优质新项目良性循环。优化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政府部门职能作用,对事关全市产业发展全局的高质量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推动各要素资源向项目聚集,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给予倾斜,形成协同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的态势。严格落实技改、科技、人才等财政政策对于重大项目的投入,切实加强项目建设资金保障;优化产业用地、用能供应机制、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资源要素需求,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快速通道”。

  (3)深入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

  聚焦5G、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虚拟现实、车联网等高端前沿领域,加强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重点城市产业合作,积极承接上海国际化创新要素,主动对接南京、杭州等特色创新资源,注重推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形成电子信息制造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市内企业与国内外高端科研院所、优势企业加强对接合作,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引导市内企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逐步实现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标准输出。

  六、保障措施

  1、

  加强组织协调

  市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要统筹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统筹规划、项目、土地、园区、招商和政策资源,协调解决集群发展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平台建设,组织开展任务分工和督促检查工作,形成纵向联动、横向协同推进合力。指导余姚市、北仑区(含宁波保税区)、杭州湾新区等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产业集聚区,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同步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2、

  加大政策支持

  落实国家、省和市关于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围绕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整合优化现有各项政策扶持渠道和方式,在资源要素、技术改造、关键技术攻关、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企业梯队培育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继续完善政策体系,落实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谋划出台鼓励汽车企业将汽车电子业务剥离、建立独立核算公司的相关政策。鼓励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布局区域针对集成电路、光学电子等重点细分领域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形成市、区(县、市)两级联动的政策体系。

  3、

  加强要素保障

  加强产业基金运作,积极争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等国家和省相关产业基金的支持,鼓励和引导市工信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加大对电子信息制造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土地保障,优先支持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大项目和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积极实施优惠地价政策及差别化用地政策。持续推进“亩产论英雄”改革,引导不符合园区产业方向的低效企业退出,淘汰“低散乱”落后产能,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创新能源、排放考核指标评价方法,建立动态平衡机制,争取国家、省对宁波列入国家产业布局的电子信息重大项目用能指标给予支持。

  4、

  优化发展环境

  全面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加强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工作的宣传,创新内容和形式,提高公众科学认知和参与政府决策的水平。强化交流合作,通过举办数字经济、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家居、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国际性会议、论坛、展览、大赛等活动,提升区域品牌形象。强化示范宣传,组织开展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及宣传推广,发挥好典型引领、以点带面的作用。

  5、

  加强评价考核

  建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统计监测体系,定期统计和通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宁波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评估体系,委托专业化第三方机构,优选评估指标、评价规则,开展对集群发展情况的动态监测和评价。建立产业集群培育情况定期报送制度,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培育工作纳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目标考核内容。

企业入驻
0574-88212221

客服微信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