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等15部门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简称《机器人规划》)提出,工信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作了介绍。到2025年,我国要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2020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从7.2万套增长到21.2万套,年均增长31%。
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简称《智能制造规划》)。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应用普及。
业内人士表示,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机器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中长期市场潜力较大。
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机器人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5%,2020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
“我国已经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王卫明表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高速、高精、重载等高性能整机产品供给缺乏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应用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工业机器人应用领域已经覆盖汽车、电子、冶金、轻工、石化、医药等52个行业大类,在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应用。“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基本形成了从零部件到整机再到集成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创新有序推进,整机研发及批量制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应变能力和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王卫明说。
《规划》提出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5项任务,以及“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机器人+’应用行动”等4项行动。
《机器人规划》强调,必须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方面,《机器人规划》提出,聚焦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机器人系统开发、操作系统等共性技术。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研发仿生感知与认知、生机电融合等前沿技术。推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机器人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提高机器人智能化和网络化水平,强化功能安全、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
在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方面,《机器人规划》要求,推动用产学研联合攻关,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机器人规划》提出“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重点提升高性能减速器、高性能伺服驱动系统、智能控制器、智能一体化关节、新型传感器和智能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质量。
智能制造发展路线图绘就
《智能制造规划》提出的2025年具体目标包括: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市场满足率分别超过70%和50%,培育15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智能制造规划》专门部署了“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行动”,覆盖加工、检测、物流等环节,开展工艺改进和革新,推动设备联网和生产环节数字化连接,强化标准作业、可视管控、精准配送、最优库存,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支持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围绕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强化精益生产,建设一批智能工厂。
《智能制造规划》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工业机器人需求有望得到进一步拉动。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汪宏介绍,近年来,我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持续拓展,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由2015年的51台/万人大幅增长到2020年的246台/万人,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近两倍。
市场潜力大
《机器人规划》提出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机器人密度翻番的发展目标,并部署了“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和“‘机器人+’应用行动”方案,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研制和行业应用需求。
例如,在汽车、电子、机械、仓储物流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应用的领域,《机器人规划》表示要着力开发和推广机器人新产品,开拓高端应用市场。重点研制面向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机器人;面向半导体行业的自动搬运、智能移动与存储等真空(洁净)机器人等。
在能源、军工、医疗养老等初步应用和潜在需求领域,《机器人规划》表示要结合具体场景,开发机器人产品和解决方案,开展试点示范,拓展应用空间。在特定细分场景、环节及领域,比如卫浴、陶瓷、五金、家具等细分领域,喷釉、抛光、打磨、码垛等关键环节,形成专业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复制推广,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形成竞争新优势。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初步统计,已有不少机器人产业公司登陆A股资本市场,包括机器人、埃斯顿、埃夫特等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科沃斯、九号公司、石头科技等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景业智能、亿嘉和等特种机器人领域公司。此外,汇川技术、绿的谐波、华中数控、英威腾等产业链公司为机器人提供包括控制系统、伺服系统等在内的关键零部件。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为16.84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3.9%,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首位。
东吴证券认为,随着下游先进制造业中锂电、光伏等领域需求旺盛,多元化的需求将推动我国机器人行业持续增长。
国开证券表示,未来政策层面将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化和普惠式帮扶力度。相关措施逐步显效,有助于制造业企业业绩的提升,进而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机器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载体,中长期市场潜力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