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2020-09-04 阅读量:177 来源:机智网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工业浪潮的产物,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也是促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扩散和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主体所受到的冲击和压力将更为直接和显著。在这种形势下,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从国际环境来看,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大范围失业与供应链协同失衡问题,致使发达经济体对于制造业的“争夺”势头大幅提升,并纷纷在原有“再工业化战略”的基础上加大了对海外企业回流的政策支持力度。2020年2月,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35.7,同比下降27.44%,创下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单月最低值,2020年3月、4月情况开始逐步好转。企业家信心指数在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9.14%,环比下降32.74%,企业生存面临巨大考验。另一方面,基于“收入—消费”的传导链条,伴随着失业停工对于居民收入、企业资金带来的冲击,消费、投资与出口乏力趋势日益显著,进一步延缓了制造业企业的复苏。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2月、3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负15%的增长,需求拉动效应难以有效凸显。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已由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再叠加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企业、消费者由于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而压低投资、消费水平的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回流”挤压与“活下去”的生存压力。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竞争新型优势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在数据+算法定义的世界中,以数据的自动流动化解外部世界、复杂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优化、新兴商业机会的发掘,从而构建企业新型竞争优势。当前,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有助于更及时、有效地应对疫情引致的高度不确定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增加信息与知识要素在整个系统流转速度的过程,数字化的手段使得企业运转有了更为多样化的实施路径,数据驱动的决策方式使得企业的经营与运转更为灵活、有效;二是有助于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生产效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帮助企业更为充分地实现既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压缩生产成本,通过整合优化企业的产品和工艺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主要产业链环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有助于实现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提高对需求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增强提供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的能力,推动企业由单纯供给产品转化为提供“产品+服务”,并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帮助企业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拓展价值创造空间。对整个社会而言,这将有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解决有效和高端供给不足、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的问题,增强应对经济下行和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逻辑是,通过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实现数据在“设备—生产线—企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汇聚和流通,并将每个行业所独有的工业机理、行业特点与数据相结合,构成一个数据驱动的全生命周期优化闭环,实现快速感知、敏捷响应、动态优化和全局智能化决策模式。但是,现实情况是数字化转型面临着巨大的落地实施问题——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痛点和需求,每个企业需要解决不同的数字化问题。这就要求在推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把握其关键着力点,通过综合性、集成性的技术网络、解决方案等满足企业多样化、多层次的数字化需求。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兴业态与应用模式,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为沟通物理世界和虚拟数字世界搭建起桥梁,为各行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供通用方法论,是制造业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根本支撑。工业互联网在各经济部门的广泛应用,将深刻改变生产要素构成、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与业务供给形态等,引发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逐步构建起数据驱动、智能优化的新生产范式,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阶段跃升。

  大力提升工业互联网赋能数字化转型的能力

  当前,得益于国家强有力的引导和产业各方的共同努力,我国工业互联网取得积极进展,在推进制造业及其他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我国工业互联网整体上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且各行业各领域企业数字化基础整体偏弱,工业互联网对各产业的赋能、赋智作用发挥得尚不充分。需要继续引导和聚集各方力量建好、用好工业互联网这一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利器,积极探索适合各产业的利用工业互联网促数字化转型的方法和路径,加强工业互联网能力建设,深化工业互联网在各行业的应用,完善融合应用大环境,务实高效地推进各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业互联网支撑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主要挑战

  从支撑能力看,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能力相对不足,制约赋能水平发挥。在网络方面,企业外网络目前主要依托于面向消费需求的公众互联网,企业内网改造尚未规模推进,特别是5G目前只是在部分地区和行业部署,使得整体上仍难以完全满足工业生产对网络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和低时延性的要求。在平台方面,虽然我国已涌现出一大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但平台的技术水平和生态整合能力等普遍偏弱,面向各子领域提供针对性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的服务提供商更是欠缺。在安全防护方面,安全监管和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安全态势感知、预警、防御等技术能力亟待提升。此外,支撑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技术与产业能力有待加强,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国外差距较大,工业机理模型和核心算法能力较弱,5G、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及产业化仍处在探索初期,这些直接影响工业互联网供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从应用基础看,企业数字化基础和能力薄弱,制约规模化推进。一方面,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基础整体较弱,大多处于工业2.0和3.0阶段之间,应用工业互联网的必要条件有欠缺。特别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更需投入大量资源对设备和内网等进行改造,才能部署应用工业互联网。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的配套人才和资源注入能力准备不足,企业要实际利用工业互联网需要既了解工业又懂互联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协助服务提供商将工业互联网嵌套到企业生产运营中;还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支持前期改造和持续运转,这对整体盈利能力不强和从事传统制造业生产的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从整体环境看,融合发展和应用尚缺乏必要的保障和支撑,制约生态体系良性发展。一方面,相关的安全和信任机制不完善,工业互联网的渗透应用进一步扩展了安全的内涵和边界,引发企业对生产运营安全更多的担忧,同时也因全面连接加大数据安全风险,而与此相应的数据确权、流转等规则尚未建立,导致大量企业在是否应用工业互联网上举棋不定。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跨界融合是工业互联网发展和应用的内在要义,对供需对接、资源共享、要素协同等有更高的要求,目前与之相关的公共服务平台数量有限,服务能力尚无法全面支撑发展所需。此外,尚未探索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由于工业企业需求差异大,供给方无法推出标准化、通用化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这同时也导致需求方无法以低价获得高质的针对性服务,延缓供需良性互促局面的形成。

  工业互联网是驱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在“人机新世代”创想下,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数字化支撑,更是深度的业务变革,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革,是数字驱动全价值链卓越运营。

企业入驻
0574-88212221

客服微信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