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达产扩能” 行动计划》的通知
2020-04-13 阅读量:180 来源:机智网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及部省属驻甬有关单位:

        为推动全市工业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努力实现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20〕4号)、《关于印发<宁波市加快复工复产行动方案>的通知》(甬党办〔2020〕5号)等文件,我办制定了《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达产扩能”行动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分工抓好贯彻执行。

 

宁波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0年2月26日

 

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达产扩能”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全面有序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最大限度减少疫情不利影响,尽快实现我市工业经济平稳发展,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若干意见》(甬党发〔2020〕4号)、《关于印发<宁波市加快复工复产行动方案>的通知》(甬党办〔2020〕5号)等文件,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决策部署,按照“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工作,以全力推动“六个一批”为重点,以加快落实“五个强化”为抓手,在推动现有企业“应复尽复”、“能复快复”基础上,强化“抢抓机遇”、“化危为机”意识,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和新产业、新业态引进培育,主动布局新产业、新项目,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各项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到2月底,工业企业实现全面复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电力复工率达到95%、电量复产率达到85%,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电力复工率达到85%、电量复产率达到75%。3月份,全市工业生产产能全面恢复,当月工业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去年同期水平;上半年全市工业经济努力实现平稳增长。

 

        二、重点任务

        (一)全力推动一批重点企业复产达产

        一是紧抓重点企业,有序恢复产能。围绕千亿级龙头、行业骨干、高成长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市级252家重点监测企业,开展全市产业链恢复情况排摸梳理,建立重点企业复产达产“一对一”指导服务工作机制,帮助精准对接供应链资源,鼓励有订单、有产能、有原材料的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推进全产业链恢复正常。2月底,千亿级龙头、行业骨干、高成长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市级252家重点监测企业全面复产。3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产值恢复上年水平。

        二是强化跨区协调,加快行业协同复产。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作用,总结现有协调市内、省内产业链配套企业复工的经验做法,对市内、省内、省外的配套企业分类制定协调办法,争取工信部、省经信厅和其他省、市经信部门支持,全力做好配套企业复工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加强跨区域协作,强化产业链协同,系统解决原材料供应、上下游协作、物资畅通等问题,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二)全力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复工

        一是推动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全面复工。加强对5000万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和1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排摸力度,制定2020年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重点项目计划。3月底,推进1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和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全面复工。其中,1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75亿元,今年上半年完成投资200亿元;5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一季度完成投资105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310亿元。

        二是推动10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加快开工。建立10亿元以上新建项目专人跟踪负责制,加强新建项目市级统筹和多级协同,加强土地、资金、能耗等保障;对复工困难项目,强化服务,进一步打通项目建设关键环节。3月底,推动50个续建的1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项目全面复工建设,新开工项目9个;10亿以上项目3月底完成投资40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15亿元。

        三是推动智能化改造项目提产扩能。制定实施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的新一轮三年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支持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加快“5G+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3月底,推动42个市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8个“5G+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加快建设,力争提前达产。

        (三)全力推动一批重点企业产业链配套本地布局

        一是开展重点企业产业链配套排摸。对石油化工、整车制造、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我市重点发展的“246”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工业强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排摸,加快建设工业大脑和产业链配套库。2月底,形成“246”重点产业链配套排摸名单和“四基”产业链配套排摸名单。

        二是提高本地企业配套能力。强化供需对接,联合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产业链配套对接活动。鼓励重点企业加强对本地配套企业的技术指导,支持开展联合攻关,合作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本地企业为重点企业配套服务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入驻市供需撮合平台,实现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等供需对接。3月底,组织10场以上“246”重点产业链和工业强基产业链对接活动。

        三是谋划布局专业配套园。围绕“246”重点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布局,实施本地龙头企业配套替代计划,研究布局补链、强链性项目,填补产业链关键节点空缺,促进市内企业形成衔接紧密、分工协作、运转顺畅的供应链体系。3月底,海天产业园等专业配套园启动建设。

        (四)全力推动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赋能助产  

        一是推动软件企业加快赋能。全市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智能制造工程服务公司加快拓展市场,强化与工业企业对接,促进软件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示范推广与应用,打造以工业软件(包含嵌入式软件)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重点扶持本地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较大的智慧企业和行业细分领域具备竞争力的软件服务企业,鼓励本地企业积极参与智慧应用项目建设。2月底,全市软件产业复工率达95%以上;3月底,全行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二是强化5G等新技术应用。把握疫情后新经济发展的机遇窗口期,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大脑,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的创新应用,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消费形态,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以5G发展为契机,强化5G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和工业互联网”推广应用,深入推进5G应用和产业化。3月底,全市累计建设5G基站3600个,制定出台《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的实施意见》。

        三是新技术新产品加快推广。加快发布我市工业科技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做好宣传推广,加快应用场景开发建设,加大新动能、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力度。鼓励政府、机构、企业等优先使用宁波本地的工业产品和软件,推进本地新产品在宁波先行先试。加快华为鲲鹏创新中心、东华软件和华为鲲鹏5G生态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进度。3月底,力争再新发布2批新技术、新产品推介名单。

        (五)全力推动一批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企业达产扩产

        一是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全面达产。利用技改补贴、兜底采购等政策,对生产口罩、测温仪、消毒液等应急防疫物资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扩大产能,树立扩大生产的信心。积极指导帮助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对原有生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采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尽快提高生产效率。鼓励支持企业在短期内投资建设新的生产线,进一步扩大产能。2月底,口罩生产企业产能达到300万只/天,日生产口罩力争达到200万只/天。新增测温仪生产企业2家以上,新增产能4000只/天以上。

        二是继续推动一批企业跨行转产。主动对接有意愿转产应急防疫物资的企业,按照“先生产、再规范、后补证”的要求,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创造生产条件有序转产应急防疫物资。开辟绿色通道,协调解决经营范围变更、资质认定、项目审批等转产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帮助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企业快速实现转产。3月底,全市口罩生产产能达到500万只/天,实际产量达到300万只/天。

        三是提早谋划布局防护产业。提早谋划布局防护产业。把握疫后防护品产业发展机遇,完善拓展我市生物医药器械发展领域;依托我市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推动防护品产业智能化发展。高起点高标准谋划防护品产业园,打造高端防护品产业集群。3月底,研究制定宁波市防护产业发展规划,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功能空间布局,推进宁波防护产业布局建设。

        (六)全力推动一批小微企业园复工复产

        一是推动小微企业园复工建设。建立小微企业园“一园一人”联系人制度,推动已有小微企业园全面复工。加强小微企业园建设指导服务,推进在建园区全面恢复建设。积极谋划推进原计划新建或改造的小微企业园开工建设,鼓励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联合、工业地产等多种模式开发建设小微企业园,支持利用旧厂区、旧厂房建设小微企业园。2月底,全市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全面复工运行;3月底,推动在建小微企业园全面复工,原计划新开工的小微企业园全面开工。

        二是推动入园企业全面复产。支持小微企业园配齐工作力量,探索建立疫情防控统一管理制度,精准对接入园企业,提供可操作可复制的疫情防控操作规范。积极落实援企稳岗等各项政策,推动入园企业全面复工复产。2月底,全市生产制造类小微企业园入园企业实现全面复工,园内70%企业实现复产。

        三是带动小微企业全面复产。加大引导和督促检查力度,鼓励小微企业园加大招引企业入驻力度,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园区生产。以小微企业园为牵引,充分发挥小微企业集群效应,加强园区内外企业联动,推动小微企业全面复工复产。3月底,全市工业小微企业全面实现产能恢复。

 

        三、工作举措

        (一)强化协同创新,努力破解复产难题

        一是破解用工难。健全政府、人力资源机构、企业等多主体多渠道劳动力招引协作网络,强化与安徽、四川、江西等非重点疫区劳务输出地对接。深入挖掘本地人力资源潜力,鼓励企业创新用工机制,拓展用工方式。积极推进职业(技工)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尽快到企业复工复岗,全面排摸顶岗实习学生数量,引导优先与有订单、有市场、缺员工的重点企业对接。

        二是破解运输难。细化落实交通、物流、快递等行业防疫实施细则,开展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畅通工程,引导外地牌照运输车辆尽快返甬,确保客运和物流运输企业生产运营恢复正常。建立运输有效协调机制,保障生产经营人员、防疫物资、原材料物资、企业产品、生活物资通道畅通,使生产经营“人员流”、“物资流”自由流动。加快港口码头作业节奏,畅通外贸物流进出口通道。

        三是破解应急防疫物资保障难。进一步完善应急防疫物资收储分配方法,加强应急防疫物资统购、统调、统配力度,提高应急防疫物资分配的科学性、合理性。鼓励各地丰富应急防疫物资收储和调配渠道,提高应急防疫物资保障能力,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优化分配方案,提高应急防疫物资使用效率。支持区县(市)在保障医务人员和一线防疫检查等重点人群需要基础上,应急防疫物资分配向重点复产企业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市级调配的应急防疫物资50%以上保障重点复产企业。

 

  (二)强化政策落实,提升企业发展信心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全面梳理中央、省、市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方面的各类政策,通过8718企业服务平台、“三服务”、驻企联企服务员以及各部门网站等平台,开展广泛宣传。进一步拓展宣传渠道,加大在线宣传和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力度,力争政策知晓面达到100%。

        二是加快政策兑现。全面梳理各项惠企政策,明确责任部门和资金安排方案,细化操作流程,建立完善政策兑现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主动帮助企业享受政策。2月底提前兑现和落地一批政策;3月底再集中兑现和落地一批政策,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政策获得感。

        三是谋划储备新的政策。根据疫情发展和全市工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对工业投资、生产运行等重点领域的形势研判和预测预警,密切关注疫情影响带来的风险隐患,结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谋划制定新一轮扶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三)强化分类施策,增加要素供给

        一是提升审批效率。全面梳理“六个一批”主要任务中涉及的重点工业企业、重点工业投资项目以及小微企业园,在行政审批、环境容量、能耗排放等方面加大支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广“不见面”审批模式,优化项目审批服务,提升审批便利度和效率。

        二是加强土地保障。制定出台重点项目土地要素保障政策,科学安排用地保障计划,对应急防疫物资生产项目用地指标允许先用后补,对“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复工复产需要的项目用地、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引进项目用地指标采取“一事一议”、“专题协调”等方式“特事特办”。加快启动和推进鄞州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域治理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治理,制定新一轮“低散乱”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政策,加大“低散乱”块状行业整治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建立低效闲置土地增减挂钩机制,加大重点工业项目和A、B类企业用地保障。

        三是加大金融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面向工业企业、软件企业开发针对性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助企纾困,对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业企业,予以一定期限的展期续贷。用好用足专项再贷款,争取更多企业列入参与疫情防控的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名单。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协调扩大补短板稳投资促生产专项贷款额度。

        (四)强化监测分析,加快经验推广

        一是加强监测分析。对“六个一批”重点任务进度加强监测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手段,综合企业用电量、复工员工数量、企业工业产值、实际投资额等指标,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小微园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监测分析,并定期开展通报。

        二是鼓励积极探索。支持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在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用工难、运输难、配套难和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强探索,鼓励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总结推广经验。定期搜集、整理、提炼市内外在推动企业、项目、园区难题解决、复工复产方面好的做法,并通过宁波日报、甬派、8718以及钉钉工作群等媒体和平台加快推广。

        (五)强化组织保障,做好指导协调

        一是建立完善重大问题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市工业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功能,建立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市经信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业经济达产扩能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加强与市“复岗复工复学”工作组(“三复组”)对接,充分借助“三复组”综合协调功能,结合8718企业服务平台等既有机制和平台,统筹协调处理企业复工复产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法律救济制度,合理保护企业和员工利益。

        二是完善精准服务制度。强化驻企联企服务员制度、重大项目联系人制度,完善市、县、乡镇(街道)服务企业人员队伍配置,严格按照“三服务”要求,深入企业开展“点对点”送服务。充分发挥9个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指导服务小组作用,进一步优化工作分工,及时调配力量支持复工复产进度较慢地区工作,帮助企业解决复工复产遇到的难题。完善“问题发现、汇总、提交、转办、协调、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对疫情防控的指导,督促企业落实疫情防控主体责任。

 

企业入驻
0574-88212221

客服微信

意见反馈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