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应用在人、机、物的联系上,而这种联系需要的是极为快速且没有延迟的网络标准,而5G就能很好满足这个要求。因此,工业互联网为5G带来了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诸如远程操控、大数据共享、无人工厂等。而只有5G+工业互联网,能够使工业互联网落到实地,通过赋能工业互联网,使其能真真正正的投入应用中,变革原有的制造生产模式,推动制造业转型高质量发展。
与消费互联网的服务主要面向消费者不同,工业互联网的着力点在产业本身,通过数字化转型,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改善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创新商业模式,为提升实体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提供新动能。为此,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
当前,制造业最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发展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通过构建工业环境下人、机、物全面互联,实现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产业全要素的全面连接,这是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支撑。在行业内,工业互联网可以打通企业—供应链—行业数据链,通过工业大数据分析不断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的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将工业技术、经验和知识等模型化、显性化,最终推动工业技术创新和科学决策。在行业间,工业互联网可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促进新组织形式、新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从而推动形成数字驱动和智能化发展的新兴业态和应用模式,为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奠定基础。正因如此,工业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已成为我国推进智能制造、重塑工业体系、抢占全球产业竞争新制高点的重要抓手。
工业互联网中快速产生积累大数据,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天然平台,因此,人工智能赋能工业互联网必将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工业互联网中的安全相关数据也持续快速产生积累,因此应当也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工业互联网安全。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基础除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连接技术,还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存储、处理技术,以及虚拟现实、3D打印等产业应用技术。与消费互联网相比,工业互联网“软硬结合”的特点更加突出,要加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互联网底层技术瓶颈。
加快布局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项目,继续保持中国互联网应用的领先地位。同时,需要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激发互联网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鼓励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发挥政府对创新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日前,工信部印发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0年工作计划》提出,将在年底前打造10个标杆网络,推动100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1000个地方骨干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内网改造升级。
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工业门类齐全、体量大,通过工业互联网把机床、机器人、加工机械等工业设备集成互联,并有效实施状态监测、故障预测和优化控制,将产生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7月底,上海召开的工业互联网推进会议提出,到2022年上海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实现从800亿元提升至1500亿元,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资源配置、创新策源、产业引领和开放合作高地。
事实上,为打造工业互联网高地,重庆、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都纷纷加大力度,布局工业互联网。据记者了解,当前至少有27个省市区发布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政策。
5G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与叠加,将明显带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升,也必将带来制造业发展的倍增与乘数效应。无论是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还是企业需求角度,智能制造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年初以来,无论运营商还是各级政府,均强调加速5G建设,强化ToB垂直应用。
中国巨大的市场催生了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推动了消费互联网领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阶段,应继续发挥中国巨大市场的优势,探索应用场景创新,加速对教育、医疗、出行、金融、零售、文旅、政务等垂直产业连接。随着我国5G在今年实现规模商用,工业互联网有望实现快速落地。